我的工作是父亲与农信情缘的延续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就诉说着农信的故事。我的父亲周世妹,生于1935年1月,中共党员,浙江龙泉市龙南乡蛟垟村村民。曾担任信用社理事成员从1954年建社一直到2005年信用社完成改制。对信用社倾注了50多年的痴情。1954年,父亲用一担两天步行40公里挑费带头发动村民入股,参与“砸掉盐卤罐领到沙糖罐”宣传。按照“贫下中农管理”,有两年时间对当年信

我的工作是父亲与农信情缘的延续
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就诉说着农信的故事。
我的父亲周世妹,生于1935年1月,中共党员,浙江龙泉市龙南乡蛟垟村村民。曾担任信用社理事成员从1954年建社一直到2005年信用社完成改制。对信用社倾注了50多年的痴情。
1954年,父亲用一担两天步行40公里挑费带头发动村民入股,参与“砸掉盐卤罐领到沙糖罐”宣传。按照“贫下中农管理”,有两年时间对当年信用社的重大方针做决策,而且对大额贷款业务担负审批。他回忆说,那时50元(不含)以上报我审批,50元是县里救护车接送的单程费用,贷款主要是治病、卖粮食解决饥荒,50元以上的贷款不多,有的话就送到田头,山上签,没纸就用皱巴巴的烟盒纸写。
1979年,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后,周世妹成为管理上的代表人物暨龙南信用社理事成员,该村村民每一笔贷款都经他核实后报信用社审批。1980年,他配合信用社,实施勤俭办社方针,发动支援信用社办公楼筹建,将四十多平方米自留地无偿捐给信用社,据时任主任的刘水根回忆说,当时,一幢两层砖木结构350多平方建筑面积的办公楼信用社仅用了8000元。
营业部主任何春华说,1993年我刚到龙南信用社时,人生地不熟,没有通讯,特别是贷款催收工作犯难,周世妹白天干活,晚上领着我,打着手电筒,挨家走访,直到夜深人静。
父亲50年的牵挂、担当、付出,没有回报、没有索取,他是半个世纪没有编制没有报酬的农信工作者。1985年,我高中毕业,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应聘的岗位也蛮多,20岁的我应运录取到信用社,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的入职成了父亲编内的延续。
我的斗志是师徒的传承
1985年4月,我被招聘到龙南信用社工作,刘水根是我的第一位领导,他在工作上非常严厉,在生活上却像慈祥的父亲。我有幸与之为伍并建立了深厚的师徒关系。
刘水根,1944年1月出生,高中学历,1963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1963年至1986年,在龙南信用社主持工作,1986年7月至2004年1月先后担任龙泉市信用联社业务股、人事股负责人。
刘水根31年的金融职业生涯有23年在龙南乡,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龙南信用社办公场所是租用的,历经5次迁址。印象中算盘与宝险箱就是全部,信用社没有技防,只有人防,他更多时间是陪伴算盘与保险箱走过艰苦的岁月。信用社在哪,家就在哪,信用社迁址一次,他和家人也就搬一次,因此,信用社就是刘水根名副其实的家。
在他工作所处的年代,龙南乡的交通、通讯都还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村庄没有公路,远的村庄单程山路步行10多公里,常常要吃住在农家,与他一起下村,他都坚持给农户付饭菜费,并告诫我不能让群众吃亏。
农信社传统的“三水”精神在刘水根身上得到体现,一方面他做好信用社的铁账,同时义务为附近的生产大队、小队算账,常常熬夜。在他言传身教中,最多的是“认真”两字,他要求我的手工账每一笔借贷发生额后必写余额。记得有一次我说上期余额与累计借贷发生额校验后余额正确,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他却坚持说,记账没有理论,汇总要正确,余额栏每一笔也要实时正确。在他的教诲下,后期从事信贷调查和管理工作我总是不敢怠慢。
刘水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金融工作者的前辈,他不怕累、不怕苦、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也是我坚持不懈努力的源泉。
我的成长是时代赋予的底气
从20岁到58岁,见证农信社38年发展之路。回望过往,农村金融取得历史性成就,每持续一段时间,总有一个好政策,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个人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作为一名农村信用社干部倍受鼓舞,无比欢欣。我与企业俱荣,收获了成功与幸福。

刚进信用社时,国发〔1984〕105号《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管理体制的报告的通知》正在实施中。龙泉市成为全省第一批成立组建县级信用联社。1996年10月,农金改办〔1996〕38号《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请示的批复》回应了发展之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浙江农村信用社和中国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亲系,浙江省信用合作协会诞生。而国发〔2003〕1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是农信史上的重大突破。基于这个政策导向,2004年4月18日,浙江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我想拥有一个家”的愿望得已实现。2017年6月,我所在的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也就在这一年,我行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营业部获中国银行业四星级文明规范服务网点。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农村金融事业走进新时代,浙江农信服务定位更加清晰,实施金融普惠,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坚定。
38年,是主动学习的历程。刚进农信社时,桌面是一把大算盘,用笨拙的手指去拔动,对农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进社不久组织上安排我去金融学校短期培训,学珠算,考等级。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单位让我脱产去浙江农村金融学校学习。农信社给予良好的学习平台,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回报赋予我成长的农信社。而最好的回报是把学习当成习惯,既掌握前沿的金融知识,又做好金融基础服务。2017年我开始参加金融高级经济师职称公共课程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考试,2019年获得金融高级经济师职称。近年来,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同步进行。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回望历程,是思想进步、升华感悟党性的历程。

38年,是接续奋斗的历程。进到信用社不久我就担任网点负责人,走村访户,深入基层,摸实情、办实事,真正帮扶企业、解决难题,强责任、强服务、强效能。伴随浙江农信系统核心价值观和政策指引,以身作则,把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获评“丽水农信百佳员”工,2018年获市级“”个人奋斗者”称号。
38年,浙江、丽水农金改捷报频传。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传播好声音的体验者。2012年我调入办公室文秘岗,写人才发展方案,写领导发言稿,写信息宣传报道,编辑《龙泉农信》内刊,参与丽水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多次获评浙江农信优秀通讯员,2021年获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优秀作品奖与优秀通讯员。
2017年、2019年,我的师傅刘水根与父亲相继去世,历经失去亲人痛彻的体会。常言“父母在,尚有去处,父母去,只剩归途”,在迷茫时拾起对师傅与父亲的回忆,2022年撰写的纪念师傅刘水根的文章《一生坚守 遗风长存》被当地金融媒体采编,纪念父亲文章《嚼嚼咽了》作为弘扬家风稿件被“学习强国”刊出,聊以寄托。
又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起点上,怀揣对浙江农信倾情的爱,将用实际行动续写无悔的赞歌。
作者:周祖华
单位:浙江龙泉农商银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tafan8.com/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