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就是小初高的一共12年,这么理解就行,这个词没什么高大上的专业性。给你出道题3个人3天吃3个馒头,6个人6天吃几个馒头?按照正常的思维去分析,这是个数学中的归一问题,要先弄清楚,一个人一天吃几个馒头,知道了一个
K12,就是小初高的一共12年,这么理解就行,这个词没什么高大上的专业性。
给你出道题
3个人3天吃3个馒头,6个人6天吃几个馒头?
按照正常的思维去分析,这是个数学中的归一问题,要先弄清楚,一个人一天吃几个馒头,知道了一个人一天吃几个馒头,那么6个人6天吃几个馒头就很简单了。
以上,是学校的大概教法,教学过程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思维成长性。考试就是对这个孩子这个阶段的思维成长的结果进行一个测试。
学数学,就是锻炼思维,没别的了。
就这么简单。
到了校外培训,很多不这么讲。
就讲一个解法,告诉学员记住了,遇到这种题
3/3/3然后得出的结果再*6*6。
很多做学科的都不讲为什么,无法对学校内容做好补充,只是让记解法。
数学,提倡的是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
一题多解:为了发散思维
多题一解:为了了解本质
当然,也有很多学科类,就是对校外的补充,也是老老实实去讲。
学习语文锻炼孩子的阐述,表达,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不是为了考试去学,背课文,尤其是古文,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
数学3年级的知识基本够用一辈子,为什么要学?
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期间内锻炼孩子学习的韧性和能力,为以后更好的学习高级知识做准备。
没有这个基础,基本初中就死翘翘了,高中您就别上了,上了也是浪费时间。所以初中毕业这个是第一节点,出现了中专,职高。
有一点点韧性的,能坚持到高中,高中毕业就死翘翘了,所以大专和三本院校和一些你懂的学院。。。。。,这些人上不了一本,普遍在二本,去不了211-985,因为这些人这种院校就算进去了,也是浪费名额,读不下来的,不过好在这个阶段可以复读。
有韧性和学习能力,对标985/211,这种孩子属于头部学习能力和学习韧性的,这种孩子基本只占15%。
有着更强韧性和学习能力的,对标清北上交或者国外知名院校。这种孩子只占1%。
就这么几个层次,你的孩子最终在哪个层次,基本初一就会知道。
记住,教育,不只是老师的责任,尤其基础教育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责任其实更大。
所以,
教育考验的,真的不是老师
教育真正考验的,是家长。
这一点记死,记死,再记死。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占70%,学校教育30%。
别误会,家庭教育,可不是让你拿着菜刀盯孩子学习和写作业,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良好环境,引导和陪伴,这些,占这70%中的99%。
基础教育中的家庭没弄好,老师急得哇哇叫,不是为孩子着急,他们大多数着急的是影响优秀率。
这么坑的孩子为啥在我的班。
家长也急得哇哇叫。
这么坑的孩子为啥是我的。
好了扯远了,回归正题。
双减这一年多以来,对为什么双减就不做阐述了,如果你是做教培,不管什么品类,闹不清双减的本质,你只有两个状态,第一是每天胆战心惊,第二是早躲早完事。
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还在做学科的那一类人。
首先砍掉了寒暑假,其次砍掉了周末。
导致的家长周一到周五更辛苦了,懂的自然懂,什么? 你以为不在周末上课家长就会不上了?
你别搞笑了。
K12,是绝对刚需。
捍卫不动的需求,就是K12学科培训。
你可能不知道K12有多挣钱。
给你说几个词,自己琢磨
暑假:
三线,14天,200人,90万 1操盘2老师
二线,21天,80人,40万 1操盘1老师
一线,7+5天,60人,70万 1操盘 1老师
这可不是月薪。
几十学生,一周挣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这,就是学科。
以上,还不是最过分的。
更过分的,是我知道的,在河南郑州
2个人操盘,4个老师,一个暑假,45天时间,共3期,共600人次,540万。每个老师分走30万,俩个操盘人,一个暑假每人200万。
我更相信,以上,还不是最过分的。
所以,学科,是重灾区。
只有刚需,才会是重灾区,这句话,记死。
核酸,房地产,学科培训,都是刚需。
家长,对现在四五年级的题,都不会,何况六年级,何况初中的知识? 然后他们会怎么做?
刚需,人性使然,靠自觉,绝无可能。
必须用政策压制。
2022新课标,2021双减
你,懂了吗?
双减苗头,在2018就已到来,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不信?
往回翻一翻以往的两会相关内容,翻一翻楼层限制和收费标准,看看是哪一年有的,你一定会发现的。
当你翻完,你就懂了。
如果你回到2000年,你一定买房。
如果你回到1995年,你一定做手机,不做bp机。
如果你回到2005年,你一定不纠结塞班系统好不好,你一定抛弃按键机。
但是这些,在非洲等等不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发展中国家走过的路,落后国家正在走。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发展中国家正在走。
国内微信小程序拼团裂变,国内拼多多的套路,我们都知道,这些套路,其实我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针对这个来讲,我们是发达的,国外是不发达的,我们见到再砍一刀,我们懒得理,国外没见过,所以国外可以再割一波韭菜。
有些头部机构国内难破局,走向了国外。
国外的机会,也是机会。
对行业趋势预测,永远要先解读政策,再分析现状,然后分析历史。
先解读发达国家行业进程,再回头看发展中国家行业现状。
这一点,是常识。
又。。。扯远了。
线下学科正规化,办非营利,你会说:非营利,还做它干甚?
这里面,还可以做,当然,除了正规化,还有其他转型方法,为了避免审核,文章不讲。
线上学科暂时不需要顾虑,尤其做四年级到初中这个阶段线上直播课的。
微信直播,腾讯会议,钉钉,抖音等等正规化头部直播平台早晚被禁。
那怎么办呢?
直播的软件或者程序,何止上百个。
线上体量大的,花个几万自己弄。
所以,换一个不就完了吗。
线上隐秘性高,转身快,这个被封,马上换那个,那个被封,半天时间又换一个。
线下换地方动静太大,牵扯太多,也需要时间。
线上换地方,动动手指头而已。
所以学科真正的机会。。
请谅解,文章里没法详细阐述,好歹打字也不容易,没人看倒无所谓,审核不通过就没意思了,是吧。
学科类与3-12,早教这两个板块不一样。
教培的客群有两个
第一个是家长,付费决策人。
第二个是学员,产品使用者。
0-12岁早教和兴趣这两个板块。
侧重于付费决策人,轻于产品使用者。
所以,这两个板块重视教育理念输出,没有理念就灌输理念。
兴趣类孩子一般都会喜欢,不喜欢还叫兴趣类吗?所以,搞定家长是第一位,让家长明白学这个有用,对孩子帮助大,觉得值,是第一位。
0-12这个阶段,普遍来讲,家长如果不买账,孩子再喜欢也没用。
但是学科培训来说,这两种人的逻辑是相反的。
家长的地位会大大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
降低到:家长就是一个钱包的程度。
有用没用这个理念,K12培训是不需要灌输的,我说了,是绝对刚需。
这时候做主的,是学员,学员能听懂,学员考试成绩提高了,学员说我就跟这个老师学。
那么,家长这个钱包对机构来说,就是敞开状态,只要机构想拿钱,你就随时伸手往钱包里掏钱。
所以,0-12岁早教或者兴趣类,家长是主要决策人
所以,K12学科培训,学员是主要决策人。
学不学美术,学不学架子鼓,学不学编程,这个取决于家长,这些,不制造焦虑,这些,你就算再贩卖焦虑,效果也不大。
K12,满满全是焦虑,甚至你都不需要贩卖焦虑,当你贩卖了一丁点貌似不是焦虑的信息,家长立刻自己就盲目焦虑。
焦虑的本质,就是你和风险的距离所决定的,而这个焦虑才会使你上当,哪怕可能你有这个认知,在焦虑面前,你会被焦虑蒙蔽双眼,从而上当受骗 更何况你还不一定有这个认知,那就一定上当。
当你对一个25岁的人说:你该锻炼身体,不要整天吃外卖,别熬夜。你跟他说死亡,说住院。
他,不听,他,也不焦虑,因为他离死亡,太远。
谁离死亡近? 老人。所以,健身,锻炼的,养生的,屁大事就去医院的,经常光顾药房的,绝大部分都是老人。
因为,他们离死亡太近了。
你接到一个骗子短信:你的信用卡逾期了,马上会有10万的罚款,赶紧交1万还款顺便推迟还款期,不然上征信,截止时间就是今天6点前。
你,不上当,因为,你没用信用卡,或者,你不透支,或者,你每期都还。
但是,会有人上当的,谁,就是那些有信用卡,没钱还,并且已经逾期的,这些人,怕上征信,这些人,甚至很多瞒着家里,绝不能让家里知道,他们借钱也会交给骗子。
这些人,离风险太近了,他们怕,所以焦虑,所以最终上当的,是这些人。
还有各种贴小广告结巴的,不孕不育的。
你,一定不去,这对你来说就是笑话,你觉得傻子才去。
但是会有人去的,那些生不出孩子的,受结巴之苦的,正规医院都没办法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正常医院都没办法,你能治的话,你有办法的话,你早就发财了,早就是名医了,你还需要贴小广告?
但是焦虑的人,不这么想,他们也知道不一定靠谱,但是,他们一定会想:试试吧,万一呢?
不少公司急切需要融资,往往会遇到做FA的骗子,什么发bp给我,来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就是直投的。
到了他们公司,要给你赋能,要给你对接,收你几万十几万不等。
创业者需要钱,需要这个融资,他有这个焦虑,他可能也知道不一定靠谱,但是,因为焦虑,他决定试一试,所以,他就会被骗。
这,就是焦虑的本质,离风险越近,就越焦虑,就越容易上当。
所以,越焦虑,就要越冷静,哪怕孩子丢了,着急是着急,但也要先冷静,思考每一个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你,懂了吗?
又扯远了。。。。。。实在不好意思,耽误阅读者的时间了。
最后我给K12学科做以下建议,希望对你有用,对你没用的话,你也没损失,是吧。
第一种,做线上直播的,可以继续做,这个上面说到了,这里不深讲,因为审核因素,所以这里没办法告诉你怎样规避,有事私信就好了。
第二种,线下学科,做正规化的,已经办非营利的,2年内做好学科被清零准备。这种机构你们还有赚3次钱的机会,赚完换细分赛道或者转成人教育。至于那3次怎么赚,这个你们应该懂,不懂私下问我就好了,这里不能说。
第三种,线下学科,不正规的,没办证的,隐秘的,变异的。我在这里只能建议你换细分赛道,其他的建议没法在这里说,有事私聊问就好了,总之尽量别做了,现在打击的就是你们,后面还会进征信,还有拘留,如果屡犯,就更严重了。
对于学科类家长,如果现在要学,一定去正规机构,学科类一般不是年费,一个月一个月交,或者三个月三个月教,按科给。
学科是大班制,大班是机构的主要盈利来源,一对一那种其实机构是不挣钱的,也还特贵,不是孩子差到一定程度,真的不需要选一对一,选了也没什么大用。差的孩子送到哪都差,不是孩子差,是你从小没教育和引导好,不如再要一个,扩大翻身几率,也就是重新连个号,主号废了,身体健康,有份正经工作,别给国家和自己找麻烦,也别给别人找麻烦,就够了。
如果孩子好到一定程度,也不需要一对一,班课就够了,对于学霸资质的学生来讲,重点不是学习和上课形式的变化,这种学生往往比班课老师还牛x,重要的是选个好老师,把现有优势提升到别人望尘莫及的高度,就够了。
k12的教培人,大多数人如果做了几年的,应该差不多都赚够了,最赚钱的就是这一类,老师和机构都赚钱。
做这个的,一年二三四线全款买房买车应该是标配。一年一线首付买房买车是标配。
教培,门槛太低,套路太少。
不管你是做什么板块的教培,只要好好做,踏踏实实的做,用心的把每个孩子和家长服务好,都会有个好结果。
家长愿意给你钱,还愿意把孩子交给你,这得是多大的信任,你忍心敷衍吗?
做教培的,你需要感恩每一个学员和家长,他们养活了你,使你富有,你对他们进行教育回馈。
这就是双赢,从古至今,只要你做的不是双赢的事,都没有好结果。
千万不要做欲望大于实力的事情,这是死亡的本质。
你有多高认知,多专业的能力,你有多少钱,你有多少时间,有什么人脉,这些都是你的实力。
如果你的实力值是7,那你就不要做8的事情。
先把实力提高到8,再做8的事情,是正确的。
死,都是做了欲望大于实力的事而死的。
一个老板,干这个挣了些钱,非要投资那个,或者干不懂的,看别人赚钱他也做,最后公司死掉了,他做了欲望大于实力的事情。
一个老板,开了一家店,挣了钱 ,不懂团队和团队复制,非要开分店赚更多的钱,然后运营不力,或者资金链断,死掉了。
一个人创业要开服装店想挣钱,自己也不太懂,只是看别人挣钱,他也要开,坚持不了多久,最后死掉了。就算懂个服装,不懂市场,品类,不知道陈列,渠道,潮流,不知道销售本质,营销,最后也是倒闭转让。
一个月薪4000的,为了虚荣心,非要买1000的品牌鞋子,非要买2000的戴森,套花呗,刷信用卡,做了欲望大于实力的事,最后坑了自己。
一个不懂管理的人整天意淫自己很厉害,看都看会了,非要做管理者,让他做管理,没几天就崩盘了,这种人自己都管不好自己。
一个手里就20万块钱的人,看别人做这个挣钱,也非要20万全投资做生意。
能逆向发展起来的,都是万分之一的人,但我只对那万分之9999的你们,去说这个。
不要相信传奇故事。
把马云放到这个时代,他不一定是什么。
你,只做好你,就够了。
千万不要做欲望大于实力的事情。
欲望的想法可以有。
人生的奔头,就是欲望。
人生的坚持,就是压力。
欲望要有,压力也要有。
房奴车奴是压力,一定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压力,让他不敢不努力。
向往上爬是欲望,一定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欲望,让他必须要努力。
欲望和压力,都能使人进步。
最后,再送给你们一句话
你现在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以后不做这个工作。
这句话,你要牢记,死记。
你现在干着服务员快递导购,是为了有一天你不干这个,你要升经理,你要做店长,你要自己单干。
你现在做着主管的事情,是为了你以后能当经理。
你现在当着县长做的事,是为了以后能当市长。
你当了市长做的事情,是为了以后你当厅长省长。
你,懂了吗?
人,其实都在做跳出自己维度的事情,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跳这个动作,大家都在做,只是有些人能跳的高,跳的远。
有些人原地跳。
有些人,跳断了腿。
这个结果区别,最大原因叫学习和实践,也叫认知+行动。
把实力值先提升到匹配你的欲望要干的事情,有了这个实力,懂了,再去做。
不然,就是在赌,如果你的实力,无法推测结果是什么样的。
这种情况,就是赌。
赌徒也不知道,这一把开的是大是小,他们,就是在赌。
股民也不知道买这个是升还是跌,他们也在赌。
他们说自己很专业,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赌。
只做自己看得见的,只做自己做得到的。
因为我们,都是一般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tafan8.com/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