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云大经济史”微信公众号。书名:宋代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研究著者:黎志刚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7月定价:86.00元ISBN:9787522700847绪论第一节选题缘由及意义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第三节研究现状与不足第四节研究的思路框架第五节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观点第一章“高利贷”: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第一节
转自“云大经济史”微信公众号。
著者:黎志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86.00元
ISBN:9787522700847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观点
第一章 “高利贷”: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
第一节 “高利贷”一词的历史源流
第二节 对“高利贷”划分标准的辨析
第三节 对“高利贷”价值评判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民间借贷关系的二重性
第三章 宋代民间借贷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宋代民间借贷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民间借贷的类型与形式
第三节 宋代民间借贷的发生与终止
第四节 宋代民间借贷的利率分析
第四章 宋代民间借贷的规范机制
第一节 民间借贷的伦理道德规范
第二节 民间借贷的法律契约规范
第三节 民间借贷规范机制在运行中的关系
第五章 宋代民间借贷与小农经济
第一节 民间借贷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民间借贷与租佃契约关系
第三节 民间借贷与土地产权流转
第六章 宋代民间借贷与贫富关系
第一节 民间借贷与富民阶层
第二节 民间借贷与贫富分化
第三节 民间借贷与贫富相资
第七章 宋代民间借贷与灾荒救济
第一节 民间借贷是灾荒救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灾荒中民间借贷的失范及其影响
第三节 灾荒下民间借贷的义利相兼
第八章 宋政府对民间借贷关系的调适
第一节 宋政府对民间借贷政策重心的转变
第二节 宋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限制打压
第三节 宋政府对民间借贷的保护鼓励
结论
第一节 宋代民间借贷关系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 民间借贷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在论文答辩完成多年之后,书稿终于付梓。即将交出书稿的那一刻,心中依然感到忐忑和惶恐。现在回头来看,这篇文字可能还不乏稚嫩,但于我而言,在写作过程中积累和收获的所有已成为自己宝贵的财富。
选取宋代民间借贷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是在导师林文勋教授建议下综合考虑的结果,自己对这一问题也一直有兴趣。本科时,我就曾经将宋代典当业的问题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之一并搜集过部分资料。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导师鉴于民间借贷关系日益重要的地位,建议我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加强了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资料搜集,由此逐渐确定了宋代民间借贷关系研究这一选题方向。
由于史料的局限性,在今天来研究宋代的民间借贷关系,无疑是存在不少困难的。首先,民间借贷关系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乡村社会中,许多借贷行为都是通过口头的约定来达成,难以通过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因此,史料上出现最多的情况,未必代表当时的主流情形;其次,即便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有关民间借贷的史料,也是多散见于正史、文集和笔记小说中,不具备系统性。通过简单的归纳法得出的认识,也未必符合这一时期民间借贷关系发展的真实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要研究宋朝民间借贷,首先要跳出宋朝。因此,确立选题方向之后,我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进行了学术史的总结,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梳理,并选取部分成果重点阅读,并注意兼顾世界其他地区民间借贷的发展情形,以加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整体认识。二是选取民国时期的云南这一时空区域,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秩序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从而增加自己对民间借贷的微观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吴晓亮教授主持的云南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的整理工作,从而接触了大量珍贵的借贷契约,增强了对民间借贷的具体认识。三是开展了广泛的史料收集工作,并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摘录,把脑海中闪过的想法随时记载下来,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论文的写作过程并不轻松。虽然当时并没有关于宋代民间借贷的正式专著出版,但其他朝代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研究的起点也很高。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而只是简单抑或翔实地描述一下宋代民间借贷的发展概况,分析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或正面作用,并强调其存在的意义。这样的研究虽然简单易行,但不过是其他朝代研究的翻版,不能对研究的推进起到任何作用,也无法对实践有任何借鉴意义。林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学术研究要有思想性,重在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摸索,我最终决定回到出发点,从“高利贷”概念的梳理入手,以民间借贷的“二重性”理论来建构论文的框架,最终完成论文撰写。
当然,在论文完成之后,随着对相关问题的继续关注,我也深感对借贷问题的研究并没有止境,很多问题也还可以进一步深人思考。如借贷的需求是否永远是真实而刚性的,还是可以被创造的柔性需求?市场对利率的调控是否总是有效且及时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等等。这些方面,在近年来“校园贷”等一系列借贷问题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本想在论文修订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由于自己精力和能力所限,最终决定本次交付书稿还是基本保持原貌,相关拓展性研究留待以后再进一步探讨。
人们常说: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实验报告,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历史的总结中得出来的,同时,一切社会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都应该放到历史中去检验。由于自己的学力有限,文中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但这是自己基于在阅读研究成果和史料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思考的结果。之所以冒昧地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通过大家的批评与建议,启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学术研究的发展不在于定论,而在于争论。作为对部分成果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思考的体现,本研究意在提出我们以往研究所容易忽略的一面。我想,随着这些疑问在学术的争论中被解决,我们关于民间借贷关系的研究总会更加全面和深人。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林文勋教授。忝列老师门下以来,林老师从为学为人、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给了我大量的关心与指引。每当我遇到困惑时,老师高屋建瓴的点拨,总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师一直关心我的研究情况,时常鞭策我学术为立身之本。吴晓亮教授和罗群教授一直关注我书稿的进程和研究的进展,多次催促我尽快将论文修订出版,正是在她们的勉励下,这篇不成熟的小文得以面世。要感谢云南大学历史系特别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各位师长,如黄纯艳教授、王文成教授、廖国强编审、戴顺祥教授、张锦鹏教授等,都给予了我大量的关心和帮助,我将笨鸟先飞,不辜负老师们的关爱。此外,高楠、赵小平、薛政超、田晓忠、董雁伟、赵潞、刘欣还有周立志、彭志才、李义琼等同门,都在本书写作和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提供了诸多帮助,恕我无法一一感谢。
此书也要献给我的家人,特别是三个月前病逝的父亲。在我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的父母、妻子和姐姐姐夫们一直为我付出良多。无论在什么时候,家人总是我力量的源泉。
论文答辩后,我曾将文稿呈请刘秋根教授、张忠民教授等老师指教,在此感谢诸位先生的教益。云南大学研究生张彩云、许颖、杨欣欣、张婷、郭小月帮助我校对了书稿的注释和引文。同时,在书稿的修订出版中,也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ZDA185和18ZDA171)的支持,在此并致谢忱。
黎志刚
2022 年6月于东陆园
作者简介:
黎志刚,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经济史、中国乡村社会史。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思想战线》《古代文明》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tafan8.com/1181.html